台湾不能再吃战争的苦 台湾不吃猪肉吗

深秋的北大校园,银杏叶铺成金黄的毯,可英杰探讨中心的会议室里,空气却像浸了历史的霜——11月2日,“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”国际研讨会在这里开得沉重,两岸暨港澳、美英日近百位学者坐在一起,聊的不是“经典”,是“救命”:当赖清德喊着“抗中保台”要加军费,当把“抗战记忆”从台湾课本里“擦”掉,大家是不是该问问:台湾的安宁,真要被“”推到战争的悬崖边?
台湾“中研院”的吕芳上研究员攥着一本翻卷边的《中国,被遗忘的盟友》,手指停在“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”那行字上:“10年前和大陆学者聊抗战,聊的是‘大家一起拼过命’;现在聊的是‘大家得把命守住’——中国抗战是二战的‘东方脊梁’,台湾光复是这场胜利的果实,可偏要把‘抗中’和‘抗日’绑在一起,这不是改写历史,是要让台湾人再吃一次战争的苦啊!”
这句话像一颗石子,砸进了在场台湾学者的心里。厦门大学的陈忠纯教授急得拍了桌子:“我上周在台北见了个20岁的年轻人,他说‘抗战和台湾没关系’——把历史改成‘史’,就是要让年轻人忘了‘大家都是中国人’,等他们没了根,就敢把台湾往战火里送!”
台湾政治大学的刘维开教授掏出一沓旧照片,是上世纪90年代两岸学者一起采访老兵的留影:“那时候大家跑遍台湾乡下,记录老兵的抗战故事,现在呢?台湾的课本里,抗战成了‘遥远的外国战争’,台湾光复成了‘外来政权的接管’——等这些记忆没了,‘’说‘打大陆是为了独立’,年轻人就真的信了,到时候落下来,谁来替他们挡?”
而研讨会外的台湾,早已飘起“战争的乌云”。赖清德上任后,一边喊“抗中保台”,一边把防务经费往GDP的5%砸,还说要造“台湾之盾”;美国《时代》周刊都骂他“鲁莽”,说台湾要成“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”;连国民党新郑丽文都直戳痛点:“台湾现在站在悬崖边,再往前一步,就是粉身碎骨!”——这哪是“保台”?分明是把2300万台湾人当成“”的赌注,赌赢了,他们捞政治资本;赌输了,全台湾一起扛炮弹。
其实台湾人最懂战争的痛。去年我去台南采访,遇到83岁的陈阿公,他撸起裤腿,小腿上还留着当年被日本兵刺的刀疤:“我15岁被强征去修机场,亲眼看着隔壁村的阿妹被鬼子拉走,现在听说要打内战?我死都不想再看孩子躲防空洞!”这样的老人在台湾有上万个,他们的皱纹里藏着战争的阴影,可“”却把这些阴影当成“政治燃料”,烧得人心慌。
研讨会结束时,吕芳上先生蹲在银杏树下,捡了片叶子递给我:“你看这叶子,黄得好看,可风一吹就落——台湾的安宁就像这叶子,要捧着,不能摔。历史不是包袱,是保护罩,当‘’想把台湾往战争里带的时候,别忘了:大家的根是‘中国人’,大家的底线是‘活着’。”
那天离开北大,我把银杏叶夹在笔记本里。想起重庆老家的外婆常说:“苦日子过一次就够了,再要过第二次,那是傻。”台湾的安宁,真的经不起“”再赌一次——毕竟,14年抗战的血没白流,3500万同胞的命没白丢,大家要的,从来不是“”的“虚梦”,是实实在在的、能捧着银杏叶散步的安宁。
这,才是历史给台湾最痛的警示,也是最暖的保护。
